RFID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由读写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特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有效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被激活,使得电子标签将自身编码信息通过内置天线发射出去;读写器的接收天线接收到从标签发送来的调制信号,经天线的调制器传送到读写器信号处理模块,经解调和解码后将有效信息传送到后台主机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机系统根据逻辑运算识别该标签的身份,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终发出信号,控制读写器完成不同的读写操作。
RFID系统中的软件组件主要完成数据信息的存储、管理以及对RFID标签的读写控制,是独立于RFID硬件之上的部分。RFID系统归根结底是为应用服务的,读写器与应用系统之间的接口通常由软件组件来完成。一般,RFID软件组件包含有:①边沿接口;②中间件,即为实现所采集信息的传递与分发而开发的中间件;③企业应用接口,即为企业前端软件,如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系统演示软件、驱动软件、接口软件、集成商或者客户自行开发的RFID前端软件等;④应用软件,主要指企业后端软件,如后台应用软件、管理信息系统(MIS)软件等。
RFID系统有基本的工作流程,由工作流程可以看出RFID系统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数据传输和控制的目的。RFID系统的一般工作流程如下:
①读写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
②当电子标签进入读写器天线的工作区时,电子标签天线产生足够的感应电流,电子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
③电子标签将自身信息通过内置天线发送出去。
④读写器天线接收到从电子标签发送来的载波信号。
⑤读写器天线将载波信号传送到读写器。
⑥读写器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系统高层进行相关处理。
⑦系统高层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电子标签的合法性。
⑧系统高层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处理,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欧很多组织已经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并有望在彼此竞争的RFID系统间寻找出某些共性。1996年,美国开始制定RFID标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会(NCITS)”召集主要的RFID厂商和用户起草了2.45GHz频率的草案,供ISO采用。
正像标准化了条码技术的快速增长和广泛应用,RFID厂商的合作对这种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